close
當年「六個孩子吃一碗麵」的故事讓很多人心酸,最近新聞報導,魏家老大冠宇年滿18歲要從軍去了。媒體多以「為家計放棄升學」報導,充滿憐惜之意,但這孩子看來自信堅定開朗,從小吃苦的歷練,希望能賦予他未來強韌克服困難的能量。

為負擔家計而棄學從軍,現在像是悲情故事。但早年台灣經濟困窘又「多子化」時期,家裡老大犧牲學業以讓弟妹讀書,把女兒送人當養女(奧運獲獎選手紀政幼時的養女生涯為人熟知),成績優異卻為生計考量而去念師範、警校以求就業保障,這類故事所在多有,多當作勵志教材,而非賺人熱淚的苦情連續劇。

誠實地說,老天賦予每條生命的起跑點,並非公平一致。但人生的驚奇正在於:有時磨難會轉變成日後奮鬥途中的禮物,含著銀湯匙出生也並非無往不利,近日竟然連連勝文都說出「無法選擇出生,但能選擇做人」。所以,「人生境遇」這幾個字不必太早定論,更不必非以悲觀主義或犬儒態度去應對。

但如今社會似瀰漫失敗主義潮流。經濟景氣不佳,GDP成長緩慢,薪資水準倒退,的確是客觀事實,而社會拚命責以一片罵政府、怨怪大環境之聲。這種心理因素使然,讓很多年輕人與其說是真正處於「前途沒希望」的困境中,不如說是「覺得沒希望」的心理更擾人,例如學運領袖林飛帆說,「想要追求卻又追求不到,只好挑戰體制」。連中研院院士談賦稅改革,都把年輕人買不起都會住房和薪資凍漲,作為怨氣累積而參與學運的原因,好像「革命有理」已到爆發關頭。

回顧台灣經濟發展軌跡,早年確實充滿「努力工作會有回報」的積極氣氛,但再有雄心大志的年輕人,恐怕不會以「如果買不起都會精華區的房子」作為造反的理由。如今一方面仍有魏冠宇樂觀從軍的例子,另方面卻有女大生在男友教室裡玩手機被阻止即發飆向教授摔杯潑水的例子。「對環境不滿」和「自己力求改變命運」的對照,何其刺眼!年輕人「有為者亦若是」的對象是可以自己選擇的,何必接受失敗主義的催眠。



D708C6D6969F4819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qjrj9qi04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